Sci. Transl. Med. | 中国团队开发纳米癌症疫苗,有望抑制肿瘤复发

发布时间:2021-07-12 08:17     文章来源:未知     作者:百替生物

每位患者的肿瘤都具有高度的“异质性”,所以癌症疫苗的研发并不像传染性疾病疫苗那样顺利,例如同样是肺癌,一名患者体内的突变,在另一名患者体内可能就不存在,这给癌症疫苗的开发带来了难题。若只是简单地将手术切除的肿瘤组织做成疫苗,打回患者体内,并不能激发免疫反应,疫苗也就失去了它应有的效果。
有科学家提出,将这些肿瘤抗原与细菌这样的“坏人”进行绑定,引起免疫系统的快速反应,并被清除出体外。然而如果只是用细菌成分去“无脑”激活免疫系统,又会引起另一方面的问题,有研究发现,位于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表面的脂多糖会过度激活免疫系统,引起细胞因子风暴,可能致人于死地。这些发现也表明,想开发有效的癌症疫苗,不但需要激活免疫系统,还需要把握住激活的“度”。
近日,中国国家纳米科学中心聂广军研究员、吴雁研究员与赵宇亮院士领导的团队在《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》上在线发表了一篇题为“Bacterial cytoplasmic membranes synergistically enhance the antitumor activity of autologous cancer vaccines”的文章,研究人员在个体化癌症疫苗研发中取得积极进展,可在多种小鼠模型中抑制肿瘤复。

研究团队利用纳米技术开发了一种纳米癌症疫苗,该疫苗既有来自肿瘤的抗原信息,又有来自大肠杆菌内膜的信号(作为佐剂,激发免疫反应)。由于本疫苗使用的大肠杆菌在肠道较为常见,使用的内膜又不含脂多糖,因此不易引起严重的免疫副作用。
实验结果表明,这种“杂交”的癌症疫苗能高效被树突状细胞摄取,提高肿瘤抗原和佐剂成分的递送效率,引起强效的先天免疫反应和肿瘤特异的适应性免疫反应。在多种小鼠模型中,该疫苗也能有效抑制肿瘤复发,延长小鼠的术后生存期。此外,该疫苗还能产生持久的保护力。
综上,纳米疫苗不仅能实现个体化抗原的有效递送,诱导机体产生特异的免疫反应,而且能抑制肿瘤的术后复发。除此之外,它在多种实体瘤中都有应用潜力,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。
参考资料:
[1] Long Chen, et al. Bacterial cytoplasmic membranes synergistically enhance the antitumor activity of autologous cancer vaccines. 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. 2021. DOI : 10.1126/scitranslmed.abc2816.

本期服务顾问

咨询在线QQ

服务热线

400-611-2850


服务和特性

价格和优惠

扫微信咨询我们